招聘是所有人力資源工作的前提條件,如果一家企業后續的人力資源項目再好,但是前期招聘的數量和質量不行,那最終也是無濟于事。這個世界很奇妙的是,很多人都認為招聘工作很簡單、很基礎,誰都可以來做,而且誰都可以做得好,阿貓阿狗都能駕馭招聘工作。事實上,能真正把招聘做的好的人,拿人力資源部最高薪,一點都不冤枉。
招聘的本質
招聘員工,是希望員工創造比工資更多的財富,從而讓企業做大做強。員工進入企業,是希望企業提供一個發展空間,從而獲得生活保障與個人成長。
招聘是一場能量的交換。企業不能單方面要求員工,員工也不能單方面要求企業,只有彼此都找到共同的契合點,并且愿意放下自己,去融入對方,這樣才能算的上真正地做好招聘。
出色的HR都能找到候選人和企業的交叉契合點,并從契合點出發,完成招聘目標,這就是抓住了招聘的本質。
招聘中最大的障礙
信息不對稱是招聘中最大的障礙,想要快速判斷一個人的能力,尤其是一個人的管理能力,需要你擁有很多技能?,F在魚龍混雜的市場里,甚至出現了有專門的面試培訓班,來教你怎么偽造經歷、強裝專業、混成面霸。
這樣的候選人可能在面試中都回答地頭頭是道,HR非常難分辨,這就需要HR從各種小線索里發掘他的真相。這對HR看人水平的要求極高。稍有不慎就會入職非常不靠譜的人。
更讓人可氣的是,有些背調公司也壓根就不靠譜。只要候選人肯付錢,他們照樣會配合候選人拙劣的表演。
最大的招聘成本
最大的招聘成本壓根不是HR的人力成本,也不是購買發布職位、下載簡歷、獵頭費用等招聘成本。
企業最大的招聘成本是:核心人員的面試時間和機會成本。
花費在核心人才面試上的成本,往往會被忽略掉,要知道薪酬越高的人,時間越寶貴,算下來這個數額驚人。
如果一位優秀的骨干年薪是100萬人民幣,工作時間有30%在招聘(很多都不止的),我們計算下來成本是30萬人民幣,如果通過這30萬的成本招到合適的人,那么這個成本還是劃算的,這個成本花出去之后還招不到人,就尷尬了。
我們要重視招聘,更要重視招聘成本,對很多企業來說,時間成本可能真的特別特別貴,甚至影響到一些業務生死存亡。
什么樣的人才最值錢?
是有大公司背景的人才嗎?
是有名校背景的人才嗎?
是有相關項目經驗的人才嗎?
是有雄厚人脈資源的人才嗎?
…… ……
這些人才可能都很值錢,但并不是最值錢的。
因為,學習能力強的人最值錢?,F在的企業越來越重視「學習能力」,因為所有不斷走上坡路的公司,都在不斷往前迭代演進,你沒有學習能力,很快就會被落在后面。
多年經驗并不能代表「學習能力」,只能證明你做過某些事,不能證明你可以做更多有挑戰的事情。只有不斷刷新、不斷輸入輸出知識的人,才會被企業重用。
學習能力看起來很簡單,而且人人好像都具備,實際上根本不是這么回事。就好像人人都知道吸煙有害健康,但是真正能戒煙的人屈指可數,為什么?因為要培養一個好習慣并持之以恒,這件事情對很多人來說,都太難太難。
現在越來越多的HR都意識到了一個問題就是:測評工具的信度在不斷下降。
而且測評工具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成本太高,如果把測評工具當做一種招聘常態,那不是一般的企業能夠負擔得起的。
另外人才測評也比較耗費時間,在企業招聘量大的情況下,會嚴重拖累企業的招聘效率。
測評工具只適合公司里有礦,或者極個別核心崗位使用,而且結果也僅限參考。
低工資出高價值不是不可能,而是這個市場上如果真的既便宜又能帶來高產出的人,那就說明你可能就已經失業了。
如果你的工作每天就是干些填填表、搬搬東西的活,這樣的工作低工資確實有可能,但這個隨便找個人都可以做,價值又幾何呢?
有價值又高效的事情,不可能低工資的,誰都不傻。
做招聘,最稀缺的品質是做減法
這個品質一直都被忽視,簡單來說,就是在招人之前,先想一下,招聘真是有必要的嗎?你的團隊是不是必須在這個時候招人?是不是真的需要更多人手來完成當前的工作?
管理者最常見的錯誤思維是盲目擴充自己的團隊,其實增員之前,最應該先想的是增效。經??吹揭粋€員工的效率比一個團隊高,復制這個人的能力,要比增加十個平庸的員工收益更大。
同時,「先把人招進來,實在不行再淘汰」的想法也盡快打住,因為這樣做不但有巨大的浪費,而且對別人不負責的同時,對自己也不負責。
怎樣才能確保公司能挑選到高質量人才
招聘流程必須滿足4E標準,這樣才能確保公司能夠挑選到高質量的人才。